首先,祝所有看到本文读者及家人身体都健健康康!这篇文章主要记录一下自己第一次去大医院就医过程,就当作操作备忘吧。

起因是几天前我发现我右眼视力突然下降!一开始我还没当回事,因为以前也有过睡觉醒来眼睛会迷迷糊糊的,一般再睡一觉就能解决。但是两天后情况并没有好转,并且感觉眼睛好像进去了什么东西,像是睫毛什么的,猜想视力下降可能和它有关。于是我就疯狂眨眼,眨了快一天,期间不敢揉眼不敢冲眼,对着镜子翻看眼皮也没看到什么异常。

都说「百度看病,癌症起步」,我在使用某短视频软件搜索时,也时刻做好真假信息鉴别的准备。不出所料,搜索到与自身症状匹配的结果指向为一个听着就吓人的词——视网膜脱落。说实在的我确实被唬住了,因为我身边的人也曾被诊断过这个结果。但我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:当生命质量受到影响时,就可以去看医生了。

「出现以下 N 中症状你可能得了这个病!不要再犹豫了,赶紧去医院!」短视频中身着白大褂的医生严肃地对我说。于是当晚我决定,第二天就去医院。

Screenshot_20241022_232830.jpg

自有记忆以来,我就极少光顾过医院。至少在 2 年之前,我对整个「去医院看病」的一系列过程操作一概不知。因为家庭成员中有医务工作者,当我小时候出现啥小病时,在家都能搞定,啥也不用操心。初中高中的话去学校医务室和小诊所较多,基本流程就是直接和医生问答、打针交钱就行。现在长大了在外地学习工作,身体出现了问题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。

当做出去医院看病的决定后,事项清单就开始建立起来了:

  • 我应该去哪个医院?身处一个不熟悉的城市,我首先使用地图软件了解大致的医院分布,选一个靠谱的公立医院。利用各种较知名的「XX 健康」「XX 医典」小程序,综合各种因素,我选择了一个三甲的、交通方便的、可报医保的 A 医院。
  • 我应该如何挂号?之前有过一次简短的校医院看病经历,我了解到门诊看病无非就几个步骤:挂号 -> 看病 -> 缴费 -> 拿药。在 4202 年的今天,几乎每个大型的对外服务的事业单位都会有自己的互联网医院。当我在微信搜索 A 医院的名称时果然存在医院的线上服务,那么接下来就可以通过小程序开始预约了。

大医院的小程序果然是做得不错的,流程与界面的设计可以让用户以较低的学习成本完成整个过程。预约时无需付费,第二天现场报道时缴费,听叫号进入对应检查室就诊即可。

Screenshot_20241022_232948.jpg

第二天,我按照计划好的时间出发了。从住处到医院的交通仅仅只有一条公交线路,好在提前了解到当地公交车线上支付需要安装另一套出行 APP,不然就免不了当场装软件的尴尬事件了。

到达导航指定的目的地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:就诊科室在哪里?一开始我还不把它当成问题,但事实证明是我高估自己了。像这种密集城区内的建成时间较长的大型医院,它会有好多栋大楼,整片区域交错着各式通道与暗门,城区中正常的行车道也穿插其中,每一个大厅各司其职:急诊、住院部、视光中心、综合大楼、精神中心等等。虽然在在导航上看,我已经到了红色的医院区域附近,但真正的门诊大楼还需要自己通过工作人员的线索寻找一番。

门诊大厅光线充足、人来人往,绿色白字的标识遍布。当我置身在穿插于楼层的扶梯之中时,我感觉像是来到了一个大商场。到达门诊科室时,离预约时间还有一个小时。但直到到达预约时间后的 20 分钟我才意识到我竟然走错到 B 医院了…按照惯例,这里还是小小复盘一下这种愚蠢行为能发生的原因:

  1. 首要原因就是自己疏忽大意。来到医院连名字都不看,正好挂了眼科治治眼瞎。但是前面我也提到过,医院与城区混为一体,我也并不是从正面进入的,在询问门诊大楼位置的途中疏于留意医院名字。
  2.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导航问题。前面提到过,我在选医院时评估过一些医院的交通方案。A 医院和 B 医院地理位置相距不远,且都可以通过同一条交通线路到达。在出发前我直接选择了搜索框推荐的第一条通往 XX 医院方案,方案线路和设想的公交线路相符,所以没有任何疑心。
  3. 一些相似的巧合。A 医院和 B 医院都有一个类似「视光中心」这样的配镜的地方,且两家医院的眼科都在 6 楼,与小程序的提示相符。还有,医院名字的字数很长,前缀相同的字符串长度较长,很容易看走眼!
  4. 小程序的问题。A 医院小程序在预约后需要进行报道,这样医生才会叫你的号。报道的方式除了现场通过机器报道以外,还可以通过小程序线上报道,前提是你在医院附近。A 医院和 B 医院相距约 2 公里,但我在操作线上报道时还是成功了,这更加降低我的疑心。

当时是怎么发现来错医院的呢?下面请大家欣赏小品《都是你的错》

  1. 我发现在预约时间的 20 分钟后,排在该医生检查室下序号为 001 的我一直没有被叫到,叫的都是其他号码。当时我认为是报道过程出现了问题。
  2. 通过现场机器扫码报道后,发现机器根本识别不了我的就诊码,观察到在场患者也出现了部分扫码失败的情况。当时我又认为是机器出了问题。
  3. 我通过扫描附近粘贴的二维码时,发现手机跳转到另一个新系统,且二维码上的标志和我挂号的小程序标志不一致。这时的我又认为是该医院新旧系统混用,导致数据不一致,毕竟校医院也出现过这种情况。

正当我心里默默埋怨这家医院软件的骚操作时,我才仔细观察这个新标志旁边的医院全称…额呃呃,医院好像来错了。而此时 B 医院也没号了,不如干脆骑个车接着赶去 A 医院算了。

IMG_20241022_231511.jpg

失约的感觉真的不会很爽。还是一样通过各处打听,到达 A 医院门诊大楼后,为了以防万一,我咨询了导诊护士失约后果。好在失约并没有什么后果,等着医生叫号就行,不过根据科室的要求,需要首先测一下视力,视力数据通过电子健康卡号同步给医生。也许是运动后的原因,当天的视力检测和镜片矫正数据都是正常的。

在进入检查室之前,我需要准备以下两个问题的准确答案:「病情出现了多久?」、「病情出现的频率?」,这种问题本来就只能说过大致的范围比如三四天,一两次啥的,但在上一次在校医院就医时医生就非常不耐烦,非要我说个准确数字…

A 医院的小程序有一个我认为比较好的功能就是「AI 预诊」。但它使用的 AI 不像是那种随意生成内容的智能模型,它是那种传统的类似问卷形式的对话。通过和它对话,我自己也得到了启发,想好了如何组织更有效的语言和医生交流。它甚至可以将对话内容整理成问诊记录,自动同步给医生。

Screenshot_20241022_232134.jpg

经过年轻漂亮医生的仔细检查,检查结果是慢性炎症,听到时我也没感到多大意外,老病根了,严重不算很严重,只是容易复发。不过还好不是什么吓人的「视网膜脱落」,这个滴眼药水就行了。检查完后医生开具一个药品清单,并指示你接下来的步骤——缴费与领药。清单贴心附上了缴费二维码,1 分钟完成支付,无需排队。

领药过程中,智能化分药系统让我眼前一亮。大医院现在都这么高效了吗,我只需要在清单上指定序号的窗口中领取分拣好的药就行,似乎就在短短的下楼时间内就完成拣药了,轻松便捷省时。

根据清单的指示,自行打印商保报销所需要的发票和病历就行了。整个就医过程就结束啦!

IMG_20241022_231631.jpg

每个人都有第一次上高铁、坐飞机、网络购物的时候,每次独自完成一件从未完成过的任务(尤其是现实世界中的任务),都能收获满满成就感。与传统方式相比,数字化的就医体验感觉十分不错。最后也希望大家好好保护好自己的眼睛,记得看 20 分钟屏幕要休息 20 秒钟哦!看到这里就赶紧闭眼吧 (*/ω\*)